?

脚后跟疼吃新加坡妙药堂痛得宝:血常规血白细胞偏低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12-01 10:21:17

  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同类型感染早期症状、体征有时并不容易区分,那怎么判断呢,不少家属觉得孩子生病了赶紧来医院做个血常规才能放心。

  这种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所有就诊患儿都需要做血常规吗?什么时候做比较合适?要怎么解读这看似「简单」的血常规呢?我们来一起学习学习。

  解读血常规先来了解我们的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及炎症反应过程。

  1

  认识免疫系统

  包括固有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用来应对细菌、病毒等病原的入侵。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补痛得宝新加坡体系统、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

  2

  炎症反应过程

  当有细菌入侵时,细菌会激活巨噬细胞,后者释放出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和 TNF——入侵信号,血管内皮发生相应改变,中性粒细胞停止血管内的漂流并在化学趋化因子作用下自毛细血管渗入组织并迁移到炎症位置,6 小时左右局部中性粒细胞达到数目高峰,发挥它的杀伤作用,限制感染扩散。

  在炎症产物的作用下,骨髓内储存的中性粒细胞需要数小时大量释放,这时外周血液的中性粒细胞数目才会显著增高,因此在发热几小时内查血常规白细胞可能并没有达到稳定状态,不能作为判定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的确切依据。

  而病毒更加狡猾,可以侵入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这时固有免疫系统可能不是非常有效,需要依靠适应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发挥作用通常在感染 2-3 天后,激活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开始高效的杀伤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外周血中主要的淋巴细胞是 T 细胞)。

  因此如果患儿只是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精神状态、食欲不受影响,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可以退热,那么等到发热 2~3 天再测血常规得到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临床上对于症状重或者小婴儿应更早期的检测,以免耽误治疗。

  3

  血常规的组成

  包括白细胞类、红细胞类、血小板类参数。

  4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包括哪几类: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大类。主要介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三类。

  而且小儿白细胞正常值范围不同于成人,新生儿期(15~20)× 10^9/L,6 个月至 2 岁(11~12)×痛得宝一盒多少钱 10^9/L,儿童(5~12)× 10^9/L。?

  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其对入侵的细菌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对于儿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占比经过两次交叉,分别是出生后的 4~6 天和 4~6 岁。

  也就是刚出生的新生儿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生后的4~6 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基本相同;而后淋巴细胞占大多数,至4~6 岁两者占比再次相近;大于 6 岁后中性粒细胞占比逐渐升高,至青春期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升高:

  最常见于细菌感染如革兰阳性球菌、某些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应激情况也比较多见(如反复呕吐、剧烈疼痛、各种急性代谢性或药物性中毒);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少见的情况如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白血病常伴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的异常,各位家长也不需要因为只是白细胞数目异常就忧心忡忡觉得孩子得了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减少:

  常见于急性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麻疹、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布氏杆菌)。

  但是重症细菌感染有时也会粒细胞减少,这需要尤其注意;药物影响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也通常伴血小板、红细胞减少;再如噬血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常伴有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多: 常见于病毒性感染(EB 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病毒性肝炎、腮腺炎等);也可见于部分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持续性升高注意排除淋巴细胞肿瘤性疾病。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可见于药物影响、原发性 T 细胞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湿疹、支气管哮喘等;以往多见于寄生虫疾病;如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注意排查如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

  红细胞参数

  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类蛋白,负责给各个组织脏器运输氧气,把二氧化碳运出体外。

  血红蛋白降低:常见于贫血,儿童最常见的为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MCHC);少见疾病如造血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血红蛋白升高:与严重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有关。少见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

  6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主要参加出凝血过程,血管破损后血小板可以第一时间扑上去进行封堵止血,并号召其他凝血物质聚集形成更加牢固止血。

  血小板减少: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也可见于 SLE、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造血功能障碍等。

  血小板增多:急性感染、川崎病恢复期等。

  7

  CRP 的临床意义

  CRP一种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细菌感染 6 小时后开始升高,常跟血常规结合判断疾病类型。

  升高见于:各种急性炎症(尤其细菌性感染)、创伤、自身炎症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PFAPA、家族性地中海热)、川崎病(KD)也会明显升高;病毒痛得宝新加坡说明书感染时 CRP 可轻度升高或不高。

  总结

  总之,看似「简单」的血常规其实暗藏玄机,测血常规是要时机恰当才能发挥作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增高,伴白细胞总数、CRP 升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多,白细胞、CRP 偏高或正常常见于病毒感染,但是这些并不是绝对的,重要是还要结合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分析才能得出接近真相的判断。

  ?

  长期征稿

  策划:张洁;排版:丁兰

  题图:站酷海洛

  [1] 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 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 8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12.

  [2] 朱大年, 王庭槐,? 生理学(第 8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

  [3] Lauren Sompayrac.?How The Immune System Works(第 4 版) [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17.

  [4] 王晓川. 血常规白细胞及其组份判读的一知半解 [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 6(5):3.



上一篇: 坐月子一般3~5天就可以洗澡洗头,如果是剖腹产产妇需伤口愈合
下一篇: 痛得宝在哪能买到:血沉这项指标是检查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