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自律三个月,却换来失控的生活
网上有句话说:自律是脱胎换骨最重要的法宝。
自律到极致的人有多可怕?
前段时间,刷到女演员欧阳春晓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她分享了自己一段“自律”的惨痛经历:
2017年左右,刚开始接触国外社交平台,她发现成为一名外网网红好像是件会被人羡慕和称赞的事情,在平台上点赞,越多粉丝越多,似乎就能证明自己越有价值。
于是她给自己立下目标:要拥有这样外网博主的身材,想被更多的人认可和关注。
她把自己身上多出来的那些肉和没有博主的同款身材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像人家那样自律,应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欧阳春晓当时在洛杉矶话剧团,每天要背台词、排练、演出还要广告、电影试镜,有时候即便是忙到晚上10点才回家,也会卸了妆,在10痛得宝价格:30的时候,准时出现在健身房,训练到12点。
她会因为忍不住吃了健身计划里禁止的食物而恐慌、焦虑,对自己极度失望,然后选择催吐或者第二天节食不吃。
不止健身,在护肤方面也学着网红们每天坚持一套详尽繁琐的护肤流程,可是皮肤并没有按照想象中变好。
即便每天都很焦虑想哭,自我怀疑在失控的边缘挣扎,她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相反,觉得这正是自律的表现。
通过这种无法喘息的极度自律,确实在三个月内达到了理想的身材,并且在外网平台上获得了大批的关注。
可不记得从哪天开始,当走进健身房,她的身体出现了一种本能的抗拒,生理上觉得恶心。
她开始偷偷补偿自己一顿简单的欺骗餐,吃一两口喜欢的芝士蛋糕再放回冰箱,到之后反复拿出吃一小口包好再放回去,重复好几次这个动作到最后蹲在冰箱面前挪不动脚。
结果是又陷入无止境的愧疚自责:为什么别的网红可以那么自律,努力、积极?
而自己却像个废物。
她想:既然每天只吃健身餐,那还不如吃得饱一点,然后从每顿100克鸡胸肉变成了200克、300克到一整只鸡……
某一天摄影师给她拍完照后,她发现:无论怎么修,自己身上始终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油腻感。
因为过度焦虑,不敢上体重秤。
当再次鼓起勇气上秤时,才发现自己比刻意去自律健身之前重了25斤。
以前皮肤状态一直很好,但是这一次,却看到自己的皮肤状态整个崩溃……
她不敢告诉任何人,更没有勇气去诊断,偷偷查了资料之后,发现自己几乎符合暴食症的所有症状。
自律者不应该更出众吗?为什么会朝着反方向发展了?
越用力,越容易出局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有什么道理是你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
评论区有人回答说: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为什么很多人都很难实现自律,反而容易陷入:“越想自律,却越无法自拔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一位心理咨询师给出答案:自律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不恰当的自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伤害,长期来说还会经常出现行为反弹,反而导致离目标越来越远。
《内在动机》的作者爱德华·德西作为社会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研究内在动机相关问题超过了40年,他在书中提到:
“外在动机所产生的自律是自我压迫内耗,每天焦虑痛苦,短期内可能会产生效果,但是难以持续长久,并且身体在高压下会分泌出更多的压力荷尔蒙,导致身体平衡机制紊乱引发暴饮暴食。
外在动机作为原动力的人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一旦失败他们会自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而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
自虐式的自律其实是一个骗局,是不够健康的,通常都很难持续。
前段时间同事小欣准备考证,每天下了班还要逼着自己看上三四个小时的资料,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挤牙膏。
本想着证书十拿九稳,然而还没坚持两周,就把自己熬垮了。
你的身体其实比你更爱自己身体的能量需要循环,人做不到持续消耗,如果长期地压迫自己,生理和心理都会超出负荷,想要达到目标反而会越来越远。
博主欧阳春晓也是如此,她强迫自己自律,严格控制饮食,高强度运动。
当自我出现反叛,没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贬低,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而这种情绪又会进一步让她寄托于情绪性的进食。
有句话是这样说:你执着于什么就会被什么所伤。
我们都想要自律者出众,但越是紧逼自己,越是陷入内耗,反而容易让我们出局。
自律的底层逻辑,是感知
很喜欢网上的一段话:
我们的命运从不会在一朝一夕的得失之间成为定格,只要你不把眼下当终点,那么你的未来永远有希望。
长期自律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感知。
1、自我关怀的自律
心理学家说:健康的、可持续的自律,应该是基于自我关怀的自律。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强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被教导如何善待别人,理解别人,却很少有教育告诉我们该如何宽慰犯错和失意的自己。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孩子。
当你熬夜、痛得宝乌蛇全蝎丸不按时吃饭、拼命加班时,你要默默地告诉自己,赶紧离开现在这样的生活。
当你最近特别辛苦、艰难、伤心的时候,想想你的妈妈会怎么鼓励你:没关系啊,先吃饭吧。
当你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悄悄告诉自己,相信你,再坚持一把就一定能成功。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是健康的,那么换成你爸爸妈妈的视角,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甚至于你也会懂得珍惜自己、安慰自己。
这是一个跟自己和解的视角,不要太苛责自己,也别太放纵自己,你是你自己的宝贝,就像你父母爱你那样。
我们以为自我谴责是促进自己更好的方式,但事实却是:这不一定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让我们在不断地否定中对自己感到失望,从而丧失动力。
做不好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慢慢来,也是可以的。
自我关怀的自律,才是坚持长期自律的基础。
2、寻找内在动机
《成为黑马》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个成为黑马的关键特征。
即黑马总是追求成为自己,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我到底喜欢做什么?”他们更在意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满足感。
谷爱凌就是如此,她不止一次提到: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做,我喜欢,并不是期望回报,期望别人的认可为目的,而且纯粹的去感受做这件事情给她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具动力,加强自我认知和考察,多问问自己:我到底喜欢做什么?
找到内在动机并且由此产生的自律才是自我充能,才会每天都动力十足,不断地回收正反馈变成燃料重新利用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台自产自足的永动机。
3、把握自律的尺度
自律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自律本身并不是目标。
每个人的意志和能力都各有不同,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设定自律程度,而不是跟风打卡。痛得宝新加坡
如何把握自律的尺度,我们可以进行复盘,如果自己无法长时间维持一定程度自律,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很大可能是过度自律的信号。
我们需要明白:要想实现长远的自律,靠的从来不是盲目打鸡血和宏伟蓝图,真正的自律,不靠硬撑。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要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越自爱越能自我完善。
点个赞,简言之就是要实现自我提升,靠的是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接纳,宽容而不是一味地压迫挑剔和批判。
给自己时间去慢慢变好,我们不提倡“艰难刻苦”的自律,而是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拥有一个美好的目标,然后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一点一点变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本文:富小书,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