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信念状态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或外显行为加以测量,由此导致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某位儿童是否在思考另一个人(或自己)的心理状态。
只有找到这种恰当的测量方式,才可能对儿童的这种认识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探究。
由于对错误信念的认识反映出个体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个对象或事件,因此错误信念任务往往被视为检验儿童是否拥有心理表征理论,即是否已经认识到心理的表征实质的石蕊试剂检验。
而关于儿童对信念和错误信念表征实质的认识的获得或发展的解释,成为以后诸多关于心理理论发展理论观争议的蓝本。在这些理论解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巴龙一科恩、福多、莱斯利、珀纳和威尔曼等提出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分歧和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如何看待儿童的心理认识与成人的心理理论之间痛得宝多少钱一盒的差异;其二,如何看待儿童的心理认识前兆问题;其三,与前面两个问题密切相关,涉及怎样认识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性质问题,以及发展是否具有阶段性的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的争议,似乎均是围绕儿童信念概念的发展展开的。
对儿童的心理认识与成人的心理理论之间有何差异这一问题,有三种典型的看法。福多(Fodor,1992)的观点是典型的看法之一。
福多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与成人的信念-愿望推理的基本核心相同,所不同的是儿童的心理认识只对较少的一些心理状态作出解释。因此,福多认为幼儿所拥有的是一种十分简单的心新加坡哪里能买到痛得宝理理论。VSTM“假定存在有意图的心理客体,这种客体有语义和原因方面的属性。
也就是说,甚至是拥有VSTM的非常年幼的儿童也拥有某种心理表征理论。与此相反,珀纳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心理概念的添加,而是沿着在我们成人的系统内难以表述的概念线路展开的。
珀纳认为,儿童对心理的认识反映了他们一般的关于表征概念的认识水平。
简而言之,他认为儿童在概念认识上的进步始于形成关于现实的初始表征的能力,进展到包含超越当前现实的间接表征,如表征过去、将来或想象的客体或事件,或表征其他表征系统的表征内容,发展到认识表征关系本身,即元表征,或换句话说,把表征元表征为表征。
持有初始表征的人只能感知到他人的行为,具有间接表征的人可以按照其他人的愿望、意图或假装(即按照不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状态)来解释这些行为。然而,只有具备元表征能力,一个人才可能认识到这些心理状态仅仅是表征,因此这种表征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
只有在这个水平上,一个人才可能在考虑其他人的信念的同时,评价它们是对还是错,并猜测其他人是否想欺骗人,以及如何改变自己的主意。
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在没有形成信念概念之前,幼儿可能完全无视成人的信念一愿望心理学中的信念成湘潭药店是否有痛得宝卖分,只是单纯基于愿望预测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并假定人们将做任何客观上将导向满足他们愿望的事情。
但这种提法受到福多和珀纳的质疑,他们认为甚至十分年幼的儿童也会考虑到实际推理中存在的某种所谓的信念成分,这可能表现在儿童关于假装游戏的早熟的认识中。
对假装的认识,意味着认识到人们并不总是以某种客观上满足他们愿望的方式活动。但是,幼儿关于这种信念成分的认识是否等同于真正的信念认识,福多和珀纳又存在争议。
第二个争议涉及幼儿信念概念认识的前兆问题。许多研究者将4岁左右时长期吃痛得宝的副作用出现的对错误信念的认识视为儿童认识上产生飞跃的某种证据;而认为4岁以下的儿童之所以难于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往往是因为年幼学前儿童尚未认识到心理状态所具有的表征性。
但问题在于,如何看待4岁前幼儿的心理认识前兆,以及如何解释这种非表征性的认识发展到4岁以后的表征性认识。尽管早在学前期前,甚至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似乎便已有了认识他人心理的种种迹象。
例如,或许婴儿与照料者之间早期的互动-早期的联合注意及交流能力,就是后来发展的心理知识的某种前兆。
但是婴儿所具有的这些心理认识迹象,按照上述的实验范式标准,显然并不构成心理理论,那么心理理论又是何时开始及如何开始的呢?对于这一基本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便是所谓的儿童心理认识的先天论观点。
例如,莱斯利认为存在“心理理论模块”。他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是内在的,并且是预先设定好的,随着成熟的过程逐渐展开。
相反,阿斯廷顿和戈波尼克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是一个随成熟时间表展开的过程。心理理论的前兆可能以早期的社会能力为基础,这些能力使儿童能够从与他人互动的最初经验中学到东西;这些能力使儿童能够在成熟限制的范围内,发展并修正各种朴素心理学的概念。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这些早期和后来的能力是分别发展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了。例如,最早出现于婴儿期社会互动中的非心理表征理论式认识,是否可能在心理表征理论的认识出现以后,继续独立地成长和发展呢?
它们是否为后来的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提供基础,并且为从婴儿期到学前期的心理认识发展提供某种转换机制?
与前面两种看法一样,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心理理论的一般认知机制得到进一步的澄清,并且必须对发展的机制有更多的了解,包括社会和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知觉和情绪经验怎样影响发展吃痛得宝便闭吗等。
争议的第三个方面源自上述的两个方面,它涉及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性质问题-是某种先天结构的成熟展开,还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习得?对福多而言,儿童的VSTM和成人的元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差异,是所认识到的有意图客体的数量。VSTM只认识到信念和愿望,而成人的心理学则还认识到预感、希望、渴望等。
在这个问题上,威尔曼的从愿望到信念一愿望心理学发展的观点似乎与福多的观点更接近-即发展似乎表现为某种概念成分的增加。
而在珀纳看来,这种差异是根本性的、质性的。幼儿的概念系统可能比较笼统,不像年长儿童或成人的概念系统那样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边界。
换一种说法,对福多来说,概念发展仅仅是先天已经形成的概念被诱发出来;另一个发展变化,则表现在诱发概念应用的信息加工限制(例如制约着儿童,使其不能将他们的信念概念应用于错误信念任务)不断得以易化。而在珀纳看来,各个概念并非预先存在,发展可能表现在各个概念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渐次形成。